【夥伴隨筆】 誰的問題

最近有人問到,你們團隊做的事情,「有沒有解決了街友的問題?」

然而,是指街友的什麼問題?

表面來看,我們的確做不到美國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提供街友住房,事實上連 shelter 我們可能也做不到 (房價貴成如此,一個月的租金就可以 run 一年的石頭湯吧) 。提供就業媒合、福利資源,臺灣政府早就行之有年,但成效卻有限,很顯然這些「幫助」,並不能解決街友的需求。

我們認為,街友所面臨的問題,其實是「我們」這群非街友們的問題。未能突破心理障礙、放下過往偏見,站上第一線理解街友的世界觀,以「我們」認為「正確」的思維,論斷街友是「魯蛇」,更因為長久以來新自由主義價值觀的盛行,導致大多數的「我們」都會覺得,啊,街友好手好腳,不去工作都是自己的問題。

這其實也是個「相同概念、各自表述」問題。用自己對照他人,正如同用台北看全台、用美國看世界的單一發展觀,讓我們相信花東需要大建設 (蓋越多觀光飯店、甚至是賽車場) 、台北不只要有一個曼哈頓,還要有個六本木。當然,也包含了我們認為,原住民孩童需要建中、北一女的退休老師來「課輔」;更不用說多少大學志工團,每年寒暑假浩浩蕩蕩地辦了一個又一個山地「服務」營隊,事實上反而是讓在地的既有組織「服務」了。

也許有些離題,但這也是我體會到的,當我們以較高的社經階級/地位,提供若干資源給較低者時 (正如同石頭湯計劃每次的街友供餐) ,往往有所收穫的是階級較高者,更別說這實際上解決了較低者的什麼問題。

我們解決的是,讓實際處在社經地位較高者,正視自己就是處在社經地位較高的事實,以及放下過去的偏見乃至於歧視,重新思考自身與整體社會的關係。我們要說的是,不,你們 (社經地位高者) 不是在幫助、更不是在施捨,你們才是在行動的過程中,收穫最多的一方,而你又應該如何在收穫過後,做些什麼改變。捐款、捐物資、甚至加入倡議,都是我們樂見的改變與行動。

真要說街友面臨了什麼問題,如同這幾年研究所說,街友面臨的社會排除 (social exclusion) ,才是街友所面臨的最大問題。而是誰 exclude (排除) 了街友?這也是我為什麼在一開始會說,街友所面臨的問題,其實是「我們」這群非街友們的問題。

在網路如此方便、取得有品質的資訊還不算太過困難的當下,試著搜尋幾篇和街友有關的討論,也許是個很好的起點。在這裡,我還是要重覆上星期五晚上,接受 pop radio 蔡詩萍主持人訪問的最後我所作的結論。

「如同張懸所說,每天只要花五分鐘,搜尋一些社會上面正在發生的議題,放下偏見,從理解開始,這個社會才有變好的可能。」

沒有人想要活在受到偏見與歧視的社會,那麼也請各位反求諸己,不要輕易地為和自己不太一樣、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人們貼上污名的標籤;更不要說自己有能力,可以幫助、解決弱勢的問題,因為往往有問題的,是強勢的那一方。
【夥伴隨筆】 誰的問題 【夥伴隨筆】 誰的問題 Reviewed by Unknown on 下午6:20 Rating: 5

About